(通訊員 薛敏)
一、濕地的作用
濕地是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, 是熱帶雨林的7倍,農田的160倍。世界自然保護大綱將濕地與森林、海洋一起并列為全球3大生態系統。
二、濕地公園的定義
“濕地公園”可被定義為,利用自然濕地或人工濕地,運用濕地生態學原理和濕地恢復技術,借鑒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、特征、景觀和生態過程,進行規劃設計、建設和管理的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、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。具有主題性、自然性和生態性三大特點,是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改善的一種途徑,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。
三、濕地與城市的關系
濕地往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,大多數經過長時期的人為干預,因而往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、歷史文化遺產。它作為人類文明的搖籃,見證了人類“逐水而居、依水而興”的歷史。
北京歷史上濕地資源豐富,無論是北京城內還是城外,都是水系縱橫、濕地遍布。可以說,濕地奠定了北京建城三千年、建都八百年的輝煌歷史。琉璃河濕地就是北京眾多濕地中的一個。
四、琉璃河遺址濕地概況
據考證,琉璃河遺址是西周燕國五都之初都,是名符其實的“北京之源”。古都北京就發源于河淀密布的濕地環境。
20世紀60年代,考古人員所發現的古代燕國的文化遺存,證明古燕國都城周圍河流縱橫,琉璃河河、永定河流域濕地成就了燕國的繁榮。由此可見,燕都與琉璃河自建城以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。
燕國初都琉璃河考古遺址位于琉璃河之北,周邊以農田和村莊為主。西側琉璃河古橋橫跨河道,河道中游內現有大量荷花,夏季景色優美。具有一定的景觀基礎。
五、項目規劃
中國古代都城選址講究,“非于大山之下,必于廣川之上。” "山環水抱"早已成為從古至今城市選址的規律。與此同時我們結合古代園囿形式,確定了該項目的整體規劃。
項目景觀結構分為“一核、兩廊、二十四景”,其中,一核指以燕都遺址為核心(圣囿,千年燕都),兩廊包括文化廊——仿古文化街(圣聚,穿越今古),與生態廊——濕地綠廊(圣沼,情歸河處)
六、濕地的技術措施
1雨洪的利用
琉璃河鎮地勢低洼,平均海拔僅為26米,是房山區的最低點。夏季高溫多雨。因此在本次規劃中,首先梳理現狀河床,模擬生態環境,設置蓄水池、生物滯留池等,然后進行雨水收集,將收集的雨水凈化處理,再做為景觀用水,使之形成良性的水循環系統。
2水體的凈化
在項目規劃中,我們對水體進行截污處理,通過緩坡和植被凈化地表徑流,同時利用水生植物、動物、微生物對水的凈化作用。
七、結語
濕地公約組織說:如果我們不知道人類文化與環境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,那我們很難真正保護與管理好自然環境。生態文化綜合體的可持續性是人類發展的必經之路。“歷史與未來相繼,人文與生態共贏”是我們追求的目標!
|